从今年3月起,食品包装上的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等营销话术正式被国家叫停。新规明确,预包装食品标签不得再用这类绝对化表述,避免商家玩文字游戏比如“无添加蔗糖”的产品,可能偷偷用果糖替代;“不添加防腐剂”的食品,或许靠高温灭菌牺牲了营养。
1. 配料表才是“照妖镜”:按法规,配料表需按用量从多到少排列,前三位决定产品本质。比如某“全麦面包”首位是小麦粉,实际可能名不副实。
2. 扫码看“底细”:新规推广数字标签,扫码可查原料溯源、检测报告等深度信息,连老年人都能轻松看懂。
3. 过敏星人福音:八大类致敏物质(如麸质、坚果)需加粗标注,再也不怕误食。
“没有‘零添加’的神话,只有‘真透明’的选择。”消费者选购时,少看宣传语,多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,用知情权守护舌尖安全。
“标签越透明,餐桌越安心。新规撕掉的是套路,留下的是真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