链接:https://juejin.im/post/5ce5565d6fb9a07ed2244513
提纲
- Flow 基本语法
- 发布/订阅模式
- Object.defineProperty
- ES6+ 语法
- 原型链、闭包
- 函数柯里化
- event loop
Flow 基本语法
Vue、Vuex 等源码使用了 Flow 静态类型检查工具,我们知道 JavaScript 是弱类型的语言,所以我们在写代码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。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,才出现了 Flow 这个静态类型检查工具。
这个工具可以改变 JavaScript 是弱类型的语言的情况,可以加入类型的限制,提高代码质量。
// 未使用 Flow 限制 function sum(a, b) { return a + b; } // 使用 Flow 限制 a b 都是 number 类型。 function sum(a: number, b:number) { return a + b; }
基础检测类型
Flow 支持原始数据类型,有如下几种:
boolean number string null void( 对应 undefined )
在定义变量的同时在关键的地方声明类型,使用如下:
let str:string = 'str'; // 重新赋值 str = 3 // 报错
复杂类型检测
Flow 支持复杂类型检测,有如下几种:
Object Array Function 自定义的 Class
需要注意直接使用 flow.js,JavaScript 是无法在浏览器端运行的,必须借助 babel 插件,vue 源码中使用的是 babel-preset-flow-vue 这个插件,并且在 babelrc 进行配置。
详细的 Flow 语法可以查阅官方文档:https://flow.org/en/docs/getting-started/
发布/订阅模式
Vue 是内部是实现了双向绑定机制,不用再像从前那样要自己操作 DOM 了(也可以操作,尽量避免)。
其实 Vue 的双向绑定机制采用数据劫持结合发布/订阅模式实现的: 通过 Object.defineProperty() 来劫持各个属性的 setter,getter,在数据变动时发布消息给订阅者,触发相应的监听回调。
我发现有的人把观察者模式和发布/订阅模式混淆一谈,其实订阅模式有一个调度中心,对订阅事件进行统一管理。而观察者模式可以随意注册事件,调用事件。
观察者模式和发布/订阅模式的大概流程图。如下:
其实我们对这种模式再熟悉不过了,但可能你自己也没发现:
let div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#div'); div.addEventListener('click', () => { console.log("div 被点击了一下") })
数据双向绑定基础:Object.defineProperty()
一、数据属性
数据属性包含一个数据值的位置。这个位置可以读取和写入值。数据属性有 4 个描述他行为的特性:
如果你想要修改上述 4 个默认的数据属性,就需要使用 ECMAScript 的 Object.defineProperty() 方法。
该方法包含3个参数:属性所在的对象,属性名,描述符对象。描述符对象的属性必须在上述 4 个属性中。
var person = { name: '', }; // 不能修改属性的值 Object.defineProperty(person, "name",{ writable: false, value: "小生方勤" }); console.log(person.name); // "小生方勤" person.name = "方勤"; console.log(person.name); // "小生方勤"
二、访问器属性
访问器属性不包含数据值,他们包含一对 getter 和 setter 函数(非必须)。在读写访问器属性的值的时候,会调用相应的 getter 和 setter 函数,而我们的 vue 就是在 getter 和 setter 函数中增加了我们需要的操作。
需要注意的是【value 或 writable】一定不能和【get 或 set】共存。
访问器属性有以下 4 个特性:
接下来给个例子:
var person = { _name : "小生方勤" }; Object.defineProperty(person, "name", { //注意 person 多定义了一个 name 属性 set: function(value){ this._name = "来自 setter : " + value; }, get: function(){ return "来自 getter : " + this._name; } }); console.log( person.name ); // 来自 getter : 小生方勤 person.name = "XSFQ"; console.log( person._name ); // 来自 setter : XSFQ console.log( person.name ); // 来自 getter : 来自 setter : XSFQ
Object.create(null)
源码随处可以 this.set = Object.create(null) 这样的赋值。为什么这样做呢?这样写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考虑原型链上的属性,可以真正的创建一个纯净的对象。
首先 Object.create 可以理解为继承一个对象,它是 ES5 的一个特性,对于旧版浏览器需要做兼容,基本代码如下:
if (!Object.create) { Object.create = function (o) { function F() {} // 定义了一个隐式的构造函数 F.prototype = o; return new F(); // 其实还是通过new来实现的 }; }
ES6+ 语法
export default 和 export 的区别
- 在一个文件或模块中 export 可以有多个,但 export default 仅有一个
- 通过 export 方式导出,在导入时要加 { },而 export default 则不需要
1.export //a.js export const str = "小生方勤"; //b.js import { str } from 'a'; // 导入的时候需要花括号 2.export default //a.js const str = "小生方勤"; export default str; //b.js import str from 'a'; // 导入的时候无需花括号
export default const a = 1; 这样写是会报错的。default和a重复了。
箭头函数
- 箭头函数中的 this 指向是固定不变的,即是在定义函数时的指向
- 而普通函数中的 this 指向时变化的,即是在使用函数时的指向
class 继承
Class 可以通过 extends 关键字实现继承,这比 ES5 的通过修改原型链实现继承,要清晰和方便很多。
class staff { constructor(){ this.company = "ABC"; this.test = [1,2,3]; } companyName(){ return this.company; } } class employee extends staff { constructor(name,profession){ super(); this.employeeName = name; this.profession = profession; } } // 将父类原型指向子类 let instanceOne = new employee("Andy", "A"); let instanceTwo = new employee("Rose", "B"); instanceOne.test.push(4); // 测试 console.log(instanceTwo.test); // [1,2,3] console.log(instanceOne.companyName()); // ABC // 通过 Object.getPrototypeOf() 方法可以用来从子类上获取父类 console.log(Object.getPrototypeOf(employee) === staff) // 通过 hasOwnProperty() 方法来确定自身属性与其原型属性 console.log(instanceOne.hasOwnProperty('test')) // true // 通过 isPrototypeOf() 方法来确定原型和实例的关系 console.log(staff.prototype.isPrototypeOf(instanceOne)); // true
super 关键字,它在这里表示父类的构造函数,用来新建父类的 this 对象。
- 子类必须在 constructor 方法中调用 super 方法,否则新建实例时会报错。这是因为子类没有自己的this 对象,而是继承父类的 this 对象,然后对其进行加工。
- 只有调用 super 之后,才可以使用 this 关键字,否则会报错。这是因为子类实例的构建,是基于对父类实例加工,只有 super 方法才能返回父类实例。
`super` 虽然代表了父类 `A` 的构造函数,但是返回的是子类 `B` 的实例,即` super` 内部的 `this ` 指的是 `B`,因此 `super()` 在这里相当于 A.prototype.constructor.call(this)
ES5 和 ES6 实现继承的区别
ES5 的继承,实质是先创造子类的实例对象 this,然后再将父类的方法添加到 this 上面(Parent.apply(this))。
ES6 的继承机制完全不同,实质是先创造父类的实例对象 this (所以必须先调用 super() 方法),然后再用子类的构造函数修改 this。
proxy
在下一个版本的 Vue 中,会使用 proxy 代替 Object.defineProperty 完成数据劫持的工作。
proxy 对象的用法:
var proxy = new Proxy(target, handler);
new Proxy() 即生成一个 Proxy 实例。target 参数表示所要拦截的目标对象,handler 参数也是一个对象,用来定制拦截行为。
var proxy = new Proxy({}, { get: function(obj, prop) { console.log('get 操作') return obj[prop]; }, set: function(obj, prop, value) { console.log('set 操作') obj[prop] = value; } }); proxy.num = 2; // 设置 set 操作 console.log(proxy.num); // 设置 get 操作 // 2
除了 get 和 set 之外,proxy 可以拦截多达 13 种操作。
注意,proxy 的最大问题在于浏览器支持度不够,IE 完全不兼容。
原型链、闭包
原型链(略)
闭包
一段 Vue 源码中的 once 函数。这就是闭包调用 —— 函数作为返回值:
/** * Ensure a function is called only once. */ export function once (fn: Function): Function { let called = false return function () { if (!called) { called = true fn.apply(this, arguments) } } }
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确保函数只调用一次。
为什么只会调用一次呢? 因为函数调用完成之后,其执行上下文环境不会被销毁,所以 called 的值依然在那里。
闭包到底是什么呢。《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》的解释是:
闭包是指有权访问另一个函数作用域中的变量的函数。创建闭包的常见方式,就是在一个函数内部创建另一个函数。
简单讲,闭包就是指有权访问另一个函数作用域中的变量的函数。
给两段代码,如果你知道他们的运行结果,那么说明你是了解闭包的:
// 第一段 var num = 20; function fun(){ var num = 10; return function con(){ console.log( this.num ) } } var funOne = fun(); funOne(); // 20 // 第二段 var num = 20; function fun(){ var num = 10; return function con(){ console.log( num ) } } var funOne = fun(); funOne(); // 10
函数柯里化
所谓"柯里化",就是把一个多参数的函数,转化为单参数函数。
比如一个面试题:
如何使 add(2)(3)(4)(5)() 输出 14
可以用函数柯里化来解,即:
function add(num){ var sum=0; sum= sum+num; return function tempFun(numB){ if(arguments.length===0){ return sum; }else{ sum= sum+ numB; return tempFun; } } }
那这和 Vue 有什么关系呢?当然是有关系的:
我们是否经常这样写判断呢?
if( A ){ // code }else if( B ){ // code }
这个写法没什么问题,可是在重复的出现这种相同的判断的时候。这个就显得有点不那么智能了。这个时候函数柯里化就可以排上用场了。
因为 Vue 可以在不同平台运行,所以也会存在上面的那种判断。这里利用柯里化的特点,通过 createPatchFunction 方法把一些参数提前保存,以便复用。
// 这样不用每次调用 patch 的时候都传递 nodeOps 和 modules export function createPatchFunction (backend) { // 省略好多代码 return function patch (oldVnode, vnode, hydrating, removeOnly) { // 省略好多代码 } }
event loop
四个概念:
- 同步任务:即在主线程上排队执行的任务,只有前一个任务执行完毕,才能执行后一个任务。
- 异步任务:指的是不进入主线程,某个异步任务可以执行了,该任务才会进入主线程执行。
- macrotask:主要场景有:主代码块、setTimeout、setInterval等
- microtask:主要场景有:Promise、process.nextTick等。
说明:即将发布的Vue3.0将flow类型改为TS, 双向数据绑定Object.defineProperty改为Proxy实现。